妹貞慧與弟貞慧

銀灰條紋貓 2023-12-18

首先thank you全場,謝謝曾仲鳴和小報八卦欄目,謝謝張次溪的軼聞系列,謝謝粵語翻譯器。

汪自署「貞慧」一事最早是在「汪精衛紀念托管會」的網站上看到,一篇發表于2020年11月27日的文章「陳貞慧與汪精衛」,文中出示一幅扇面,並聲稱應是汪精衛現存最早的書法,扇面上寫木蘭詩一首贈三姊曾醒,署名妹貞慧,時間為民元前三年,1909。單看扇面當然無法確信妹貞慧就是汪本人,但1940年的時候汪重新題字其上承認此扇面是自己親筆所書,並解釋了自署「妹貞慧」的緣故:

貞慧與精衛音相近,當時屢用之於函札中。

這是汪在扇面旁解釋的原文,托管會文章中補充說明「廣東話」,意即廣東話的「貞慧」與「精衛」同音。因為不懂粵語,本著八卦的精神,立刻去粵語翻譯器分別輸入了「貞慧」與「精衛」,驚奇地發現確如汪所說,兩個在國語發音中毫不相干的名字,粵語讀音是相同的。

雖然有扇面和粵語讀音的佐證,但關於汪民元前別號(馬甲)貞慧這個問題,汪夢川曾在《嶺南文史》2021年第1期發表「就《南社诗话》“手稿”问题与梁基永先生商榷」提出質疑。文章主要在於討論《南社詩話》作者,但最後部分「其他問題」之4中對汪自署「妹貞慧」大為不解:

梁文在《岭南文史》发表后,又曾发布于微信公众号(不久删除),并附录了一段新材料,即“汪精卫家族”提供的一件文物,“下款为:己酉暮秋为醒姐书扇,妹贞慧。”旁边还有汪精卫的跋:“贞慧与精卫音相近……距今忽忽三十二年矣,国事则沧桑屡易,人事则死生契阔,而此扇独完好如初。”梁先生据此认为“贞慧”就是精卫,并且“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出,汪精卫经常有意地以其他人的身份甚至以女性身份代替自己(如上文汪梦川所引曼昭自况,又故意将女儿名字引作上款等等)”。笔者对此非常不解,汪精卫不过说了一句“贞慧与精卫音相近”,怎么自己就成了女子“贞慧”?而且汪精卫竟然自称为妹给曾醒书扇?这也实在令人难以想象。不过笔者毕竟没有见过该文物,不敢多言。但是即便这里的“贞慧”的确就是汪精卫,又如何能断定汪精卫“经常”这么干、又如何能推出汪精卫亲笔书信中的“季筠吾兄”也是汪氏(用女儿的名字来代替)自己?

看來是有很大的不解,並且認為僅是一幅扇面無法斷定汪「經常」這麽干。

眾所周知,經過這樣那樣的事情,汪能留存到今日的函札本已有限,更何況是民元之前的,原本我也以為只有這幅扇面能夠佐證,但在小報癮發作的過程中,看到了被轉述的似曾相識的署名「貞慧」

在《中日文化》1941年第1期中,東莞張江裁君(張次溪)發表了一篇名為「汪精衛先生在獄軼聞」的文章。文中追錄了汪在民元前北京法部獄中坐監的細節,如待遇,食物,主要援引獄吏張德興的口述,而在張德興的口述中也提到了署名「貞慧」的事情

大家全知汪公有學問,爭向汪公求書扇面對聯,極多忙碌,僅長官不知。汪公為我書扇面對聯頗多,年來東西奔走,未得保存,惟有一扇面,視若珍寶,什襲而藏。於是出其扇面,已為蟲蝕過半,上下款猶存。上題劍峯六兄大人正之,下款弟貞慧。劍峯者汪公為我起號也。貞慧者汪公不欲署本名,恐干禁例。意謂是將真名隱諱也。

根據獄吏張德興的說法,汪使用「貞慧」此名落款是怕犯禁連累獄吏。從該時間上來看,正是民元之前,與汪在贈曾醒的扇面旁解釋之「當時屢用之于函札」的時間不謀而合。

至此應該可以確信無論是「妹貞慧」還是「弟貞慧」,都是汪精衛本人無疑。

而這個用粵語相同讀音的字來起別號的方法不獨汪一人使用。

《攝影畫報》1933年第41期中有一篇短小的文章題目為「曾仲鳴大捧徐來」,文中稱曾仲鳴特地化名「誦敏」,發表訪問記大捧徐來,而「誦敏」與「仲鳴」同音,大家都認定此「誦敏」是曾本人無疑。按照國語發音,「誦敏」與「仲鳴」當然不同音,可見文章作者必定不指國語。 曾仲鳴雖是福建人,但与汪有著極其私人的關係,亦相識于民元之前,后充任汪的秘書,書法和舊体詩皆受教于汪,時人認為其模仿汪書几能以假亂真,平時習慣講粵語自然也在常理之中。

出於好奇,依舊啟用粵語翻譯器查詢兩個名字的讀音,結果是讀音很相近,但不像「貞慧」「精衛」完全相同,不差分毫,尾音稍稍有些區別。不過有理由懷疑曾仲鳴取此別號是有意模仿了汪的習慣

根據此文,在《中華月報》1933年第9期中果然找到一篇署名誦敏的「訪徐來」,作者在文中稱自己以新聞記者的資格特訪清風樂藝社社長于其寓所。除此篇之外,《中華月報》1933年第10期,仍有署名誦敏的一篇「電影皇后胡蝶訪問記」,文中提到訪問在舞場展開,而這篇訪問記透露了作者的身份:

胡小姐對我又談及政治了……她感覺政治的前途不大光明,過於官僚化,她笑著問我道:「你為什麼不多寫幾篇文字,揭發政治的黑暗呢?」

「以新聞記者的資格」,說明誦敏並非新聞記者,「揭發政治黑暗」,也並非普通新聞記者能夠完成,至此應該可以推測誦敏為政壇中人。而《攝影畫報》能夠肯定誦敏即曾仲鳴,恐怕不是隨便造謠。

最後是粵語翻譯器之桂新。除了「貞慧」與「精衛」,在一些地方常看到「汪兆銘,字桂新」這一寫法,不會粵語如我當然完全不明點解會有這樣寫法,直到使用粵語翻譯器后發現,「季新」的粵語發音即「桂新」,撰者大概是廣東人吧。